瑞幸咖啡短视频运营

发布时间:2023-07-01

瑞幸咖啡抖音短视频内容引流是体系化内容吗?

不是。瑞幸咖啡抖音短视频内容引流,是因为粉丝基数大导致,和体系化内容没有关系。体系化是指文化各要素相互连接的整合系统。

蓝鲸快卖MCN怎么样?初中生要不要签约MCN?

近日,拍摄武汉Vlog走红的“林晨同学”,因为一条控诉所签约的MCN机构“不差旅行”的视频引起行业的关注。

视频开头,身为Vlogger的林晨同学就表明了自己所处的处境:“我正在经历很严重的事情。”

截图来自于B站视频

视频里,“林晨同学”以录音、截图、自白、采访等形式,讲述了自己在签约MCN后面临的一系列困境,这让他“没有办法继续做视频”。

林晨在视频中曝光的一份解约协议中显示:“乙方不得通过任何方式发表对甲方不利言论或损害甲方利益,否则将支付违约金300万元”,这也意味着,此次林晨对“不差旅行”的控诉可能导致失去自己的账号,并且遭到公司的巨额索赔。

在这条维权视频发布之后,林晨获得了来自网友、UP主等多方的声援。截止4月18日,该视频在B站上有超过636万播放量和13万多条弹幕。

截图来自B站视频

其实,像林晨这样的UP主不在少数。在内容创作者眼中,签约MCN意味着有专业运营的保障,殊不知其背后有着巨大的风险。孵化有潜力的内容创作者,提供商务变现渠道,是MCN存在的初衷,然而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不规范的MCN公司,他们处处设坑,等着一个又一个的“猎物”往里跳。

“林晨同学”与“不差旅行”的矛盾

在讨论“林晨同学”所在的MCN机构是如何引起公愤之前,首先要普及一个问题,什么是MCN?

其实,MCN机构并非是平台的产物,而是一类公司的简称。这些公司依靠签约、孵化网红达人,将PGC(专业内容生产)内容联合起来,在资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内容的持续输出,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的稳定变现。具体来说,专业的MCN,包括网红的筛选,孵化,内容的开发,自我内容平台技术性支持、持续性的创意,用户的管理,平台资源对接,活动运营,商业化变现和合作,子IP的开发等等系列的链条和繁杂的工作。

随着抖音、快手平台的迅速崛起,MCN行业也吸引了各式各样的机构和创业者。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9年,短视频MCN有望发展至6800家,其中视频创业者、经纪人公司、广告公司、视频平台、金融投资人等都纷纷入局。

正规的MCN机构,需要帮助达人进行内容持续的输出,因此MCN机构需要拥有编剧和策划团队。MCN机构的编剧和策划团队要针对签约达人的特性进行包装定位,根据定位的内容风格进行撰写拍摄的脚本,再交由达人进行拍摄,或者协助达人进行拍摄。

再回到林晨同学与“不差旅行”的矛盾中,显然公司没有履行到帮助博主的职责。在视频中林晨称,自去年夏天签约以来,“合作很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公司拿到任何一笔收入,所有视频内容运作由他独立完成。”

仅凭一己之力的林晨同学在武汉疫情蔓延期间成为一个大家熟知的ID。1月23日,在武汉封城之际,林晨带着无人机还原了武汉城市原貌的视频,成为很多人了解武汉的一手资料。时至今日,处在疫情中心的武汉解封,但这段影像依然取得了上亿的播放量,并且让林晨的微博粉丝暴涨了500多万,粉丝暴涨随之而来的是商业推广的机会。因为拒绝在疫情相关的素材中插入商业广告,林晨与MCN机构“不差旅行”的矛盾爆发。

林晨在视频中放出与MCN负责人的对话音频,负责人声称公司为林晨的每条视频投入了16万元,如果拒绝跟疫情相关的商务合作,林晨将面临违反合同的惩罚。

可当林晨同学和“公司前员工”交谈时,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他被告知公司连员工都不愿意招聘,更不可能花钱去帮他买流量,公司从头到尾都只有一个运营人员,对应的却是60个签约博主。公司甚至还让签约博主自己花钱去买粉丝和转发,美其名曰“调整”。

MCN机构“空手套白狼”的惯用手法

短视频风口尚未褪去,炒热了一波又一波的新概念,“MCN”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早在四年前,短视频创业团队的开场话术是“我们是一个专业的PGC制作团队,全网播放量已经达到了......”如今,开场话术变成了“我们是一个专业的MCN机构,目前签约的艺人已经达到......”

MCN机构契合当下潮流,但是当下市场鱼龙混杂,跟风和投机者居多,他们就像短视频中的瑞幸咖啡,最擅长的就是画大饼。瑞幸咖啡在美国前期融资时,A轮融资2亿美元,投后估值10亿美元,不到半年完成B轮融资,又是2亿美元,估值翻倍至22亿美元。一切都在商家描绘的“无限场景”中快速扩张。

MCN机构是如何玩转“瑞幸咖啡”套路的?首先,某些UP主会因长期发展的需要找运营公司进行合作,而这些代运营公司利用部分三四线城市UP主用户信息不对称的空子,以“专家”的身份指出UP主拍的视频不符合标准,然后劝UP主按照自己的指点再试拍一条短视频。假设UP主掏了2000元拍视频,其中500元是拍摄视频所需要的成本,1500元则是代运营公司买流量的花费。不知所以然的UP主看到了播放数据之后,觉得运营公司的运营确实有效,于是乎便和代运营公司签订了合约。而代运营公司以同种套路,签下多个UP主之后,便对外宣称自己为“MCN机构”。在这一过程中,所谓的“MCN机构”除了用手里的账号互相倒流,刷量,不用花一分钱便可以“套白狼”。

截图来自于“虚空光影”B站视频

而成熟的MCN公司,除了签约大V和艺人,其效率体现在红人养成的工业化上,包括筛选、定位、养成、流量放大、社群维护等等,帮助红人们看清楚市场的走向和自己的止损点。而这一整套的专业化运营显然在所谓的“MCN机构”身上是不存在的。

显而易见的是,林晨同学所在的“不差旅行”公司实质上也是一个披着MCN机构外壳的空壳公司,缺乏资源,更无法给红人们带来商业价值的提升。

如何避雷不正规MCN机构?

不少人表示,在看过“林晨同学”的视频后,对待签约MCN机构持有更谨慎的态度,“签约机构的水太深,不敢牵约”、“签了就好像卖身契一样,没有自由”。

那么,作为一个UP主该如何避雷不正规的MCN机构呢?在此,我们分享一位来自于业内顶级MCN机构博主的经验心得。

首先,UP主在签约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招募者和短视频运营部门所说的条款是否一致。博主表示,“通常MCN机构的招募人员有着较大的提成,如果招募过来一个100万粉丝的网红,是有1万到3万不等的奖金可以拿到自己手里的。因此招募主在招人时所说的话术可信度较低,很多UP主在被招募到MCN机构之后,会和短视频运营团队在思想概念上产生较大的分歧。”

其次,UP主在签约公司的时候要留意合同上的保底工资,很多合同上有备注UP主必须要配合公司接多少条广告,才能如期拿到保底工资。“MCN机构不给保底工资的理由会非常多,例如,这个月的广告没有达到需求数量,发布的视频质量不合格。”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因为电商的兴起,很多MCN机构会打出可以帮助UP主开淘宝店的旗号。但事实上,有部分MCN机构拿着“电商”的噱头,既没有货源也没有店铺,仅仅只有几个电商部的运营人员在,所以UP主如果因为淘宝店铺签约MCN机构的话,需要清楚MCN机构电商部运营团队的规模。

总体而言,UP主如果真的需要签约MCN机构,一方面要看机构是否能帮助自己进行内容的持续输出以及是否可以提供优质的平台资源。例如微博针对MCN机构提供粉丝头条、视频流、官博转发、热门微博位置、PUSH推荐、涨粉包等。抖音针对专业MCN机构每个月提供任务包,只需要完成任务包的要求,即可获得相应的扶持资源。另一方面,要看MCN机构帮助达人的变现能力。个人账号如果作品火了,是很难进行变现的,因为都是商家主动找上来的,而良好的商业运作模式应该是主动出击,并且拥有固定的客户。此外,UP主还需要关注MCN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培养头部IP是MCN机构的重中之重,一个MCN机构如若没有头部的IP,在商务变现方面都难有控制权。

在未来,MCN机构或将迎来一次洗牌,短视频的创业门槛并不低,没有资本加持,没有专业的团队,很难走得长远。而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UP主,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更不能站错队。

快到让人看不懂的“瑞幸咖啡”,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持续亏损的瑞幸咖啡成立18个月完成上市,开盘暴涨50%,上市后股价一度高达60亿美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瑞幸咖啡能有这样的成绩确实有些惊艳,而其快的让人看不懂的打法更让很多人心存疑惑,甚至认为瑞幸咖啡是典型的圈钱打法。但如果我们仔细剖析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就会认为小蓝杯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我把小蓝杯的整套打法拆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进行充分市场调研了解市场机会,确认自己能否入局;第二步是对品牌进行精准定位,并实施高维打击抢占用户心智;第三步则是采用流量池思维进行裂变营销。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中国咖啡消费量每年增速15%以上,相比于全球市场的2%有巨大潜力;全球咖啡市场拥有12万亿人民币,其中美国独占3万亿,而中国仅有700亿,相对来说发展空间巨大。值得注意的是,咖啡饮用的结构上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也有很大的不同,全球现磨咖啡占比87%,速溶咖啡占比小于13%。而中国市场却恰恰相反,速溶咖啡占比84%,现磨咖啡仅占16%。由此可见,高品质咖啡体验在国内属于严重缺失的状态,伴随着消费升级概念的深化,未来中国市场对于现磨咖啡的需求量会大幅增长。

显然,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看到了行业的机遇,迅速召集能力与机遇相匹配的团队,用互联网思维和源源不断的资金充分教育市场并挑战用户认知。并且,与传统企业发展逻辑不同,瑞幸咖啡不惧巨额亏损,主要以用户增长模型作为发展逻辑。这样的打法确实让行业发出了不少质疑声音,认为这样的烧钱模式会和共享单车走向同一个结局。不过我个人认为还是有本质区别,瑞幸咖啡采用线上App和线下门店相结合的方式暗含了新零售的重要趋势,搭配强势运营和高速发展完全可以走出不一样的结果。

成功品牌的背后都有企业战略的支持,瑞幸咖啡也不例外。创立初期就用对立定位+高维打击两套组合拳不断提升瑞幸咖啡的品牌形象,并在用户端实现第一的卡位。

对立定位

对立定位概念的核心是强竞争导向,与对手形成差异化定位,这套方法非常适合后发创业的品牌。比如瓜子二手车的对立定位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与整个行业的不规范对立,而神州租车的对立定位就是“更安全的专车”,把竞品都放在了对立面,让用户形成一种其他专车都不安全的认知。

而瑞幸咖啡正是采用了对立定位的打法,将咖啡行业的老大哥星巴克作为对标竞品,不断打击星巴克弱项的同时强化自己品牌形象。比如星巴克主打的是线下第三空间的咖啡馆体验,而瑞幸咖啡则是抓住第三空间的局限性,用无限场景去颠覆星巴克优势,将竞争对手的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将对手逼到不利的位置。

除此之外,作为咖啡新品牌的瑞幸咖啡还在2018年5月15日进行碰瓷式营销,向星巴克发了一封公开信,直指星巴克向小蓝杯供应商的施压行为,瞬间提升了瑞幸咖啡的知名度,种种迹象表明瑞幸咖啡从初创那天起就是盯着星巴克打。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用户有一种认知,瑞幸咖啡敢于挑战行业巨头,甚至有能力扳倒星巴克。

高维打击

瑞幸咖啡成功的把自己和星巴克进行强关联,但这还不足以成为打击星巴克的硬核手段。深知这一道理的瑞幸咖啡很快就进行了高维打击,抓住星巴克传统线下咖啡馆的局限性,强化自身互联网属性,用新零售咖啡第一品牌抢占用户心智,实现了精准卡位。也就是靠差异化定位,瑞幸咖啡成功将自己定位新品类行业第一。让瑞幸咖啡从一名挑战者晋升为行业领头羊,极大提升用户对于瑞幸咖啡的品牌认知。

而随后星巴克的行为更是加深了瑞幸咖啡的领导者地位,2018年8月份迫于压力的星巴克宣布与阿里巴巴旗下饿了么合作,星巴克将选择在全国31个重点城市的2000家线下门店进行外卖配送。这一消息的出现让不少人认为“星巴克被瑞幸咖啡逼到妥协”,从而确立了瑞幸咖啡的行业地位。

瑞幸咖啡的营销套路简单实用,粗略区分的话就是首杯奖励、拉新奖励、咖啡请客三步走。

初期,瑞幸咖啡运用广告投放和产品试用等手段发掘种子用户,比如办公楼内部的白领很可能乘坐电梯时看到瑞幸咖啡首单免费的广告,扫码注册就可成为种子用户。(种子用户基数越大,后期裂变的效果越好)。第二步就是拉新奖励,因为裂变的本质就是老用户拉新用户,需要给予双方一定的诱惑。所以,瑞幸咖啡特意把一部分广告费用在拉新补贴上,在福利的诱导和极具创意的分享方式催化用户的社交欲望,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社交流量形成裂变式营销。第三步则是咖啡请客的设定,相比于简单粗暴的微信红包,这个方式表达了用户对朋友的一种心意,我请你喝咖啡的方式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礼仪。

寻找市场机会、精准品牌定位,善用裂变思维。简单的招式,快速的执行这是瑞幸咖啡致胜的关键,甚至快到让人看不懂、不理解。因为他们打得确实太坚决,对决策毫不迟疑,对亏损毫不手软,不拖泥带水。看似瑞幸咖啡只是在忽悠投资,其实瑞幸拥有非常成熟的运营团队和清晰的发展规划。不管怎么说,走到这一步的瑞幸咖啡有很强的奇幻色彩,拥有坚定的投资人,快速的用户增长,客观的营收,顺利的完成上市。人们喜欢质疑不合理现象,而我更希望在看似不合理中寻找合理的部分,小蓝杯的成长路线可能无法复制,但其中的打法和态度值得借鉴。

科技银狐

知名科技自媒体:推荐作者,百度动态红人。

信息安全专家:多次保障春晚、世界杯、欧洲杯等直播安全。

瑞幸咖啡的运营模式有参考性吗?

当然有,瑞辛咖啡以精湛的咖啡工艺,领先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立志推动精品咖啡商业化,开创中国国民咖啡万亿级市场。瑞辛咖啡是经典的传统商业+互联网的模式,瑞辛咖啡目前仍然处在亏损中,但是扩张速度让星巴克胆战心惊,更好的咖啡更低的价格不难看出烧钱补贴的互联网公司身影。至少在目前来看瑞辛咖啡是成功的发展良好,说明商业模式是可行的,互联网公司的特点很容易爆红也很容易倒闭。所以可以期待瑞辛咖啡后期表现,如果能爆红那么必定会成为传统商业互联网化的经典案例。望采纳

世界烧钱大赛无冕之王的瑞幸咖啡,到底在推行怎样的经营模式?

传统咖啡行业以线下运营为主,门店费用和人员费用占比较大,为实现坪效往往限制在CBD等高人流量区域。这一点可以参考星巴克和Costa的门店,而瑞幸咖啡通过采用线上运营的推广模式,将咖啡从重资产转为相对轻资产的互联网业务。在改变咖啡的消费模式的同时,实现店铺坪效的提升,降低边际成本,并进一步突破场景边界,深度挖掘居民咖啡消费增量需求,实现交易的倍增。?

目前瑞幸咖啡共设有4类门店:快取店——简配场景+自提+外送、外卖厨房店——外送、悠享店——丰富场景+堂食+外送和旗舰店——丰富场景+堂食+外送,目前大多数为快取店和外卖厨房店,分别配置有简易场景和只提供外卖服务,往往位于写字楼或便利店的一部分区域,前期投入低,利于迅速扩张。与传统咖啡行业不同的是,凭借来自线上的流量,瑞幸咖啡并不把选址于核心商圈和大型交通枢纽并建立醒目门店作为唯一选择,而是以配送效率和消费者的购买便利作为选址依据。瑞幸咖啡的配送效率十分的高,基本在17分钟内你就可以获得你所点的饮品。

根据极光数据,瑞幸咖啡用户中26-35岁群体占比达71%,这部分人群是近几年消费的中坚力量,而瑞幸咖啡正好符合这部分人群对咖啡的便利性和社交性的需求。通过使用汤唯和张震两位文艺气质明星作为代言人,打造高品位而又亲近的品牌形象,并迅速通过布局电梯广告、朋友圈LBS精准定向广告、入驻故宫、成为北京电影节官方唯一指定咖啡、入驻北京国际汽车博览会等高端会议和活动等,提高知名度,接触目标消费人群。

?所以基本上人们接触瑞幸咖啡的第一眼都在电梯,或者是在网上投放的广告上。“烧钱+补贴”这种互联网式疯狂扩张的模式,跟滴滴、神州等打车软件早期的打法如出一辙。所以,瑞幸咖啡的知名度基本是靠这种情况打出来的。

腾讯与瑞幸咖啡开展战略合作将打造智慧运营系统

星巴克和瑞幸咖啡一直处于竞争关系,此前星巴克与阿里的强强联合对瑞幸咖啡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近日瑞幸咖啡宣布将和腾讯合作,双方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面对市场竞争,下面来看详细介绍。

据悉微信将线上流量赋能瑞幸,而双方也将共同探索图像识别、人脸支付、机器人配送等在智慧门店的应用。

瑞幸咖啡联合创始人兼CMO杨飞称,瑞幸与腾讯的合作是为了升级现有“智慧运营系统”,实现智能派单、智能订货、智能品控和智能营销。

在此之前,瑞幸对腾讯而言不过是平台内一个明星商家。此次签署战略协议之后,瑞幸或成为腾讯进军咖啡市场的开端。

而比起进军咖啡市场,更重要的是腾讯开始对星巴克和阿里的联盟做出回应,表明腾讯系与阿里系零售大战将在咖啡市场延续。

全球范围内,无论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零售商都在盯着这块肥肉,它们在咖啡市场打得正酣。

渴望品牌升级以提高身价的老牌咖啡零售商们,在勒紧裤腰带的同时也在撒钱。靠速溶咖啡发家致富的雀巢是典型案例。

此次瑞幸和腾讯的牵手,不禁让人联想到一个月前星巴克和阿里的结盟。星巴克刚与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达成新零售全面战略合作。

这次的合作对于星巴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因为其破天荒地决定开展外卖服务。星巴克将与阿里旗下的饿了么进行合作,计划今年底前将外卖服务覆盖30个主要城市超过2000家门店。

星巴克放弃坚守多年不做外卖的原则,背后是业绩的压力和竞争的加剧。

亚太是最具潜力的咖啡消费市场,但星巴克亚太地区的业绩却出现危机。2018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亚太区市场营运利润率下降7.6个百分点,是近九年来的首次下降。

此次和腾讯合作,瑞幸咖啡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希望利用互联网企业思维去改变传统咖啡的消费模式。

要知道,瑞幸咖啡是没有点单员的。无论你是外卖还是到店都是通过APP来进行点单。

APP点单可以告诉你咖啡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你在哪个时间来取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在地铁或者开车时把咖啡点了,到咖啡厅直接拿着咖啡走人,这样可以省去大量排队时间。

对公司来说,也可以实时掌握消费者消费习惯和喜好,前端整个消费的数据将成为后端供应链持续改进的驱动力,以此不断完善客户的消费体验。

这种咖啡新零售模式正是luckincoffee的品牌优势,也是与竞争对手相抗衡的筹码。

以上就是瑞幸咖啡和腾讯合作的相关内容。

瑞幸咖啡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瑞幸咖啡仅在成立后一年半就完成IPO,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当天涨幅近20%。其从成立起就迅速扩张,成立初期就迅速开出500家门店。截止2019年9月30日,门店数量更是达到3680家,且全部为直营。超出常规的成长速度吸引了无数眼球,上市前的融资规模更是远超同行业水平数倍。

在瑞幸闪电般的扩张中,最令消费者印象深刻的当属其超额补贴,除了每人一杯免费咖啡,1.8折、3.8折、5.0折的优惠券也随处可见。在消费者为之津津乐道的同时,大量补贴也招致了非常强烈的质疑。

天图资本合伙人李康林表示,这已经违背了商业的本质,“每卖出一杯都在亏钱,那做这个生意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扶贫吗?”

咖啡行业的龙头——星巴克,对于瑞幸这种策略也很不看好“首先这种持续补贴性的投放行为虽然能够短时间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但实际上并不能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依赖大幅、深度折扣这种商业模式是不可取的。”

但瑞幸咖啡CEO钱治亚却毫不避讳地表示“没有设定烧钱终止时间”,“暂时不考虑盈利”。

在重重质疑中,瑞幸咖啡在2019年11月13日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却显示其距离实现盈利又近了一步。报告期内,瑞幸咖啡销售净收入14.93亿元,同比增长558%;净亏损为5.32亿元,而上年同期净亏损为4.85亿元。最重要的是,其在第三季度首次实现了单店盈利,在门店运营层面盈利1.86亿元,利润率达12.5%。随之而来的是其股票大涨,截止12月31日涨幅达107%。

到底应该如何看待瑞幸的补贴大法,其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背后的商业逻辑又是什么呢?其实早在瑞幸团队创立之初就对企业成长有了明确规划。团队提出的“数字咖啡”口号,正说明了瑞幸咖啡所规划的商业模式的核心。

瑞幸咖啡要做新零售,数据贯穿于整个商业过程。供应链数据、运营数据、顾客数据、营销推广数据、财务管理数据,全部打通。大幅度提高了销量,节约了成本。

在瑞幸成立初期,大力投入宣传,微信朋友圈LBS广告、电梯广告以及汤唯、张震的代言。定位“中国的高品质商业咖啡”,迅速建立起用户的品牌认知。

接着采用外卖线性的策略,优先开设面积更小,能快速启动的外卖厨房店。同时承担相对更高的成本,自建APP,而没有选择依赖于美团等外卖平台。这使得瑞幸得以掌握数据主权,积累了大量的消费数据,为后续扩张打下基础。同时不惜成本与顺丰合作,承诺配送30分钟送达,巩固高端品质。

一杯30元星巴克咖啡所提供的不只是咖啡,还包括了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但实际上只有30%的消费者会在店里面喝咖啡,70%的消费者是拿走的。而几乎不提供堂吃空间的自取店,正是针对这部分群体。小店面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也使得咖啡的价格可以稳定在远低于星巴克30元均价的水平之下,在实现性价比的同时实现门店盈利。

另外,瑞幸咖啡的门店均没有设立收银台,所有消费都通过其APP在线上完成,门店只提供产品展示和制作功能。消费者在APP上下单,到店自取,更是可以减少排队时间。

这降低了门店成本,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同时将线上线下的所有消费行为收归在自有APP上完成,对数据的掌握更加完善。

大量数据也得以反哺外卖配送环节,通过数据灵活调动门店和配送员。同时向供应商开放数据接口,系统自动预测各门店对物料的需求,灵活进货补货。这些都提升了经营效率并减小了成本。

而对消费者的补贴,则是互联网零售的常用手段。通过免费咖啡和折扣券的巨额补贴,吸引消费者,广为传统从业者所诟病。但早在几年前的互联网获客成本就已超过200元了。站在互联网产业的角度,瑞幸通过几杯咖啡来换取一名真实用户安装app并进行有效消费,也不算是亏的。看中咖啡市场上规模之后的有利可图,采用补贴作为短期占领市场的手段,在长期来看是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同时利用数据识别用户消费特征,在用户成为活跃用户后,减少在其身上的补贴,将优惠倾斜到其他新用户和低频用户上,有效增加活跃度,控制补贴成本。

支撑数据驱动的路线,资本是最显而易见的要素。截止2019年9月30日,开出3680家门店,资本的支持必不可少。瑞幸的融资能力非常强大,第一轮对外融资金额就达到2亿美元,在一年时间里,共拿到3轮融资,共计5.5亿美元。很多创业公司在中后期都很难拿到这样庞大的融资金额,与咖啡茶饮同行相比更是高出数倍。

除了资本没数据驱动还需要能够掌握数据和利用数据的技术能力。当今AI算法已经开源,云服务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否掌握足够丰富的数据。而这就是瑞幸不惜成本,组建近800人技术团队开发和运营自有APP的道理所在。

面对大规模的投入,也意味着需要团队有极强的管理能力。来自于神州优车的瑞幸创业团队,有着多年的团队磨合,这也是瑞幸的一大优势。

资本与技术结合换来的是瑞幸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其高速扩张,规模效应越来越显著,数据驱动的能力也就发挥的越来越强劲。随之而来的是运营效率的全方位提升。单店收入持续走高,商品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增速均高于门店增速。

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动的咖啡新零售,或许在传统行业内看来违背常规。但很多传统行业都值得用互联网的方式再做一遍。不应该用传统行业的眼光来评价瑞幸的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企业可以跳过盈利模式,而已用户或客户的增长模式来作为发展逻辑。在海量用户基础上,利用规模优势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盈利。

这样看来,瑞幸咖啡的竞争对手远不止星巴克等其他咖啡品牌,而是其他具有流量、资本、技术支撑的互联网创新企业。瑞幸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先发优势。

https://tech.sina.com.cn/i/2019-07-06/doc-ihytcitm017715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