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饭店餐饮短视频营销培训|盘点社交餐饮背后玩法和规律,餐厅如何帮顾客创造社交货币?

发布时间:2024-06-01

温馨提示:本文约3951字,阅读需13分钟,由快湾四维记者李三道驻重庆撰写。

几千万年前,当地球上第一批“猴子”从树上下来并聚居在一起时,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就已深植于我们的基因中。无论是百万年前的篝火晚会,还是数千年前的帝王登基,甚至在今天的现代社会,社会交往依然是人类行为最根深蒂固的需求。

在餐饮行业,吃饭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为了让这件普通的事变得更有趣,近些年行业发展出了“社交餐饮”的概念。有正儿八经的社交餐饮,也有纯粹好玩的。目前社交餐饮更多的是利益导向、数据导向。比如在“快闪”分店,开业仅4天的“桑茶”,就吸引了百万人次的消费。

社交餐饮伪装成社交媒体,能迅速吸引众多消费者的关注。热度、新鲜、有趣、有话题……这些都是社交餐饮的优势。当然,我们也要思考,这些优势是否可持续?

对于社交餐饮,品牌不能只看短期效果,更要做好长远规划。

✔社交用餐的常规玩法

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看看社交用餐是怎么做的。

1)人机交互让无聊的事情变得有趣

抛开距离优势,自动售货机其实并不怎么便捷,其操作流程比一般的便利店要复杂,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没有社交,消费者要按照机器既定的流程去做每一件事,这种生意既不人性化也不便捷,也没有任何社交属性。

从消费角度来看,自动售货机是“一人社交机器”,要充分发挥这种社交属性,必须做好人机交互。我们从具体案例中发现,自动售货机社交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改变外观,将机器变成个性化形象;二是在售货机屏幕上播放带有“惊喜点”的短视频;三是做传感器交互,比如有人过来,售货机屏幕上就会出现虚拟人物进行交流。此外还有哈哈镜等互动游戏;四是卖盲盒,让消费者试试手气。

通过一些人机交互,自动售货机就不会那么冷清和无趣了,当然这些玩法也需要及时更新,避免消费者产生厌烦。

2)利用产品内容为消费者提供有趣的工具

以奶茶品牌益禾堂与箭牌的联名案例为例,当消费者到店点一杯薄荷奶茶时,产品上会附赠一个杯套,杯套背面会贴有一块箭牌口香糖。

这个案例消费者还是挺感兴趣的,益禾堂的品牌主色是绿色,联动产品也是绿色,绿箭的产品也是绿色,品牌、销售产品、联名产品三个基调保持一致。在消费者玩法上,会给自己、给朋友买一杯,然后说“我对自己是绿色的,对你也是绿色的”,将社交的“内涵”融入到产品中,形成了具有一定传播属性的社交玩法。

3)需要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要足够震撼才能传播开来?

西贝曾搞过亲亲折扣活动、乐凯撒推出过“榴莲味报纸”、皇太极曾开奔驰送煎饼出名、甜心岩沙拉策划过“斯巴达裸男”上街。在上海严查堂食时,“地下会码消费”也引来不少关注。

原创、好玩、前所未有、不同寻常……这些成为了社交餐饮游戏最大的触发点。这类活动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食物本身,但这些基本都是短期游戏,玩第二次就失去了新鲜感。

4)给折扣起个新名字

有些善于玩的餐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有的青蛙品牌让顾客在结账时做青蛙跳,跳的距离决定优惠的大小。有的餐厅还让顾客在结账时从“红包树”上挑选一个红包,当场有优惠,还有下一餐的优惠券,既好玩又能重复消费。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土”的社交方式,比如让顾客发朋友圈,然后根据点赞数赠送小菜,根据五星好评给予折扣等。由于不是自愿的,大多数顾客离开后都会删除朋友圈或评论。即使不删,这些“毫无创意的绑架式互动”也只会让顾客感到无聊。

✔社交一定要办活动吗?社交用餐的本质是什么?

本质太大了,我们就用一个比较小的词:根本。社交餐饮的根本是什么?一定要刻意策划一场社交活动才叫社交餐饮吗?或者说,餐饮本身不就包含社交属性吗?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疫情发生后,西贝和海底捞都因为菜品涨价而上了热搜,各种批评随处可见,品牌看到消费者的态度后,立刻发布道歉声明,甚至恢复了菜品的原价,这是一个从被动热点到主动热点的好例子。

再比如《老香姬》,它也很擅长与用户互动,哪怕只是在微博上发三个字“咯咯咯咯”,用户也会觉得很好玩。

综合以上案例,在快碗思维()看来,餐饮本身就包含社交属性,一盏杯、一盏灯、一锅、一勺子、一顿饭、一道菜,都是社交。社交餐饮又可以分解为社交+餐饮,社交指交流,餐饮指吃饭,当这两个要素满足了,就形成了社交餐饮。

具体来说,服务员上菜时,从最简单的上菜走人,到最基本的只是报一下菜名,再到对顾客说“哥/姐,这个菜好了,马上还有N个菜”,比如点菜时给顾客细心的推荐,带顾客入座时多与顾客互动,回复评论、电话预订时多一些真诚和贴心,这些都是餐饮行业社交的内涵。

社交主要是互动沟通,沟通主要是关心、关心、真诚,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在服务行业,社交的主角自然是顾客。从以顾客为中心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餐饮社交分为两个象限:一个是顾客社交,比如顾客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此时的基础是满足需求而不是打扰,另一个是顾客与餐厅之间的社交,此时的基础主要是满足需求和提升体验。

社交餐饮需要有活动吗?当然可以。节日期间,顾客需要节日气氛。餐厅策划节日活动自然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但节日是短暂的,非节日是日常生活。只有将日常社交与活动社交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社交餐饮。

✔如何建立长期的社交餐饮?

一些新餐饮品牌很明白这一点:社交餐饮是需要资源投入的,热点、营销、活动……哪一个不需要花钱?

我们可以扪心自问,餐饮既然有社交属性,那么不花钱做是不是也可以?以快餐店为例,这类模式基本很难打折,根本没时间跟顾客交流,有时候顾客还要自己端菜,甚至可能都收拾不干净,更别说发微博、抖音了,有的连外卖都不做。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快餐店还具备社交属性(更别说顾客之间的互动)吗?

从现实角度看,一些传统快餐店可能比大多数餐饮品牌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比如,大多数快餐店都是夫妻经营的(而不仅仅是快餐店和夫妻),经过多年的相处,这些老板和顾客已经成为朋友。有时,只需要一个微笑或一个点头,甚至不用说一句话,菜就点好了。在东北某社区的烧烤店,邻居们不仅是食客,在特别忙的时候,食客邻居还会帮老板上菜、收拾桌子,到晚了还帮忙收摊。

要想长久经营社会餐饮,真诚的投入比花钱办活动更有价值。

在传统餐饮阵营,我们看到不花钱、不办活动、不打折(这一招也有顾客价值,比如老板很好,顾客主动推介生意)就能创造长期的社交价值;在新型餐饮品牌,我们看到活动、折扣、话题、热点充斥了整个社交玩法。

新餐饮的社交玩法更快,短期效应更强,而传统餐饮的社交玩法更成熟,但双方都有不足之处。其实我们快玩思考认为,两者应该结合起来。

1)打好基础:日常社交

如果社交餐饮有本质,那一定是餐饮。如果你不花心做产品,又怎么能用心做服务?如果你抱着客户可以被操纵的愚蠢态度,无论你投入多少社交活动,都不会有好结果。

当然,社交餐饮的本质是不是餐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产品偷工减料,即使社交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的网红。但如果因为产品好而忽视了社交,服务冷淡,这样的生意也撑不了多久(服务不等于社交,但好的社交离不开好的服务)。

体制内的东西都是一脉相承的,根烂了自然长不出好苗。做好菜、做好服务培训、尊重商家、尊重顾客,打好基础才能长出好苗。社交主要还是互动、交流,本质上是体验的问题。好的社交体验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有时候一个真诚的微笑就能做到。

具体来说,在如今的餐饮消费领域,打好基础意味着线上平台在线、评论有维护(标准回复不算)、好评有回复、差评有跟进,店内互动有温度(进店有微笑、有疑问有解答、离开有送别,前提是产品力不能落后)。

2)筹集模式:社交活动

表面上看,打好基础就够了,因为如果今天策划一个热点,明天再去运营一个新的联名品牌,顾客会累,品牌也会累,做多了双方都会麻木(而如果普通的社交做得不好,那么活动社交做得再好也没有长期价值)。

但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多付费也是有效的手段。如果基础打得好,偶尔搞点活动也是可以的。当然,做活动的门槛很高,门店需要有支持部门和可以运营社交活动的人员(这一项大多是纯支出)。而且在社交活动的策划和运营上,不仅要对相关信息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现有的消费客群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做好客户开发计划。

客群拓展计划主要是为了弥补现有客群结构的问题,比如发现复购用户少了,可以针对老用户做活动,如果年轻人少了,品牌也可以用年轻人喜欢的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比如秀学生证)。

活动也有一些新玩法,比如招募新产品试吃员,以下午茶沙龙的形式与顾客进行社交(前提是产品足够好,比如不能是料理包);再比如品牌读书会(或者小志愿者),让顾客深入品牌,转化为员工或者朋友(前提是品牌的口碑好)。

至此,我们梳理出,活动社交不只是打折、合作,也不只是热点话题、话题,甚至不只是热度、流量、收益。社交方面,有餐饮品牌作为连接的供给与需求。无论是日常社交,还是活动社交,餐饮行业关于社交还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餐饮品牌更加深入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