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直播带货培训价格|“直播带货”国赛引来人才培养“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4-07-15

职业教育视点:电商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接口”偏差由谁来弥补?

“直播带货”全国大赛引发人才培养“冷思考”

“太阳在天上照耀,主人在对你微笑,零食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一起来选好吃的吧!”面对直播台和手机,00后陆曼雨平复紧张的情绪,唱起一首改编自《太阳在天上照耀》的儿歌,微笑着对着镜头打招呼。

“蛋黄酥造型很可爱,上面撒了一层黑芝麻,闻起来很香,让我先尝尝,第一口酥脆,第二口嚼劲十足软糯,第三口咸香可口!”在接下来的10分钟里,她娴熟地介绍蛋黄酥、巧克力等零食的产地、风味、配料、促销价等信息,并揭秘引导词、感谢词,还与屏幕上浮现的弹幕问答互动。

这一幕发生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商务技能——直播营销模块赛(以下简称国赛)上,选手面对的“观众”、“商品”、“弹幕”等元素,均由系统虚拟设定。

近日,全国大赛在安徽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32支队伍、128名选手围绕网店开店装修、网店运营推广、网店直播营销三个模块展开角逐,每队4人。最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参赛队荣获一等奖。

一场高水平比赛的台前幕后,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电商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高要求。近年来,农村电商、直播电商等词汇逐渐“火爆”。作为人才培养的源头,职业院校该如何发力?人才培养中存在哪些难点,又该如何破解?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直播带货”首次亮相考场,引发人才培养新思考

比赛期间,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带头人、总评委王树青教授对选手们强大的动手能力印象深刻,“他们渴望借助比赛这个平台,获得社会和专家的认可。”

比赛的“题目”是让选手在虚拟系统中搭建、装修、运营一家网店,包括文案、海报、排版等美术设计工作。在网店直播营销模块中,选手会得到一套产品相关素材,选手必须在两小时内熟悉、准备,并利用其中任意10分钟时间在镜头前进行直播。

最后一天的网店运营模块是重头戏,也是一场“拉锯战”。

简单来说,所有参赛队伍都身处同一个“市场”,玩家通过分析实时变化的市场数据,调整商店的进货量、定价策略、团购促销、发放员工工资、按时纳税等措施,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高销量、高利润。

“我们队的定价策略是前期常规,后期低价为主,以冲刺反超。比赛非常紧张刺激。我在队里主要负责直播,挑战很大。比赛前半年,指导老师就带我们去练习。”就读安徽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陆曼雨说。

她回忆说,刚开始面对镜头演讲时,总找不到感觉,为了达到要求,老师会找一些笔之类的小商品,让学生模拟销售,仔细调整说的每一句话。

今年大赛的一大变化是,往年的“网店客服”项目被“线上直播营销”取代。王淑清说:“这几年直播带货非常火爆,符合现在电商发展的趋势。基于大赛本身应用性强的特点,组委会决定增加直播带货项目。”

“比赛不是单纯卖货,网店运营推广考验的是选手的市场分析和营销能力,直播营销考验的是选手的统筹策划和临场反应。”王树青说,在肯定直播带货促进销售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只是一种营销手段。学好直播技巧不只是会“说得好”,前提是要有扎实的电商思维、策划运营、数据分析等综合能力。

“这次大赛,是行业内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和运营理念,其深远意义在于,通过大赛,学生可以找到自身能力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差距,高职院校可以发现教学中的短板,为学校培养行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指明方向。”她说。

电商人才与企业需求的“接口”偏差谁来弥补?

“有的选手表示,自己在学校里理论知识或者个别专业课掌握的不错,但在比赛中表现平平。”王树青强调,比赛的初衷不是为了检验某一具体的专业技能,而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用创业思维、全球视野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倒逼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

记者了解到,与电子商务技能对应的专业大类是电子商务,2000年以后,国内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以满足电子商务行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但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也抱怨找不到满意的公司,就业市场上学校和企业的‘接口’总是错位。”近年来,王树青观察到,学生进入企业后,有时会感到理论和技能储备不足,从而产生心理落差。“归根结底是因为课本上有些理论已经过时,有些老师忙于看书、做研究,没有及时抬头看电子商务的新动态。”

王淑清表示,以直播带货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社会经验,对企业产品不熟悉,对直播产品的选品、产品质量保障束手无策。学校只能按照岗位要求培养基本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差甚远。“简单来说,想要打造一个当红的网红主播,光靠学校是不够的,企业的包装和实战训练必不可少。”

一份《2020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对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议方面,78.57%的高校建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56.12%的高校建议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这说明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

“电商行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辛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很有可能被同行花钱挖走。”王树青坦言,企业培养学生需要付出试错的成本和时间,不如招现成的人才,一来就能上手。

“打字速度慢、抗压能力弱、对岗位技能了解不够、难以维持高强度工作……这些都是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有的问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修复’。”毕业于安徽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的罗忠清也有这样的体会。

她目前是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客服组高级经理。她说,现在企业在招聘时,除了看重岗位必备技能,更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电商客服岗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谈判能力,还需要懂物流、懂美学设计、懂营销管理,有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突然停电、断网,学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马上找领导帮忙。”

“电子商务涉及物流、销售、艺术、数据分析等综合专业知识,在比赛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学生必须成长为复合型人才,这样将来在企业中遇到更细化的任务时,才会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安徽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院长夏明寿说,近年来,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推行“专业群”理念,致力于打造综合型电子商务人才。

以学校为例,电子商务“专业群”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主,结合物流管理、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等专业重构课程体系,与多家电商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在“专业群”培养方案中,既围绕具体培养方向设置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又设置“理实结合”专业课程,还开设了交叉选修延伸课程。

“所以学校和企业要深度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精神的融合也很重要。”在夏明寿看来,复合型人才不仅懂得做产品方案、做艺术布局、做营销体系,更需要掌握每一个产品背后的原理和职业道德。

政府、企业、学校、银行必须共同努力解决

记者采访多位老师发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理念已最大程度融入到学校培训中,但如何进一步“培养”出企业需要、市场欢迎的综合型人才,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破解难题。

“老师光在课堂上讲课是不够的,还要带学生多去行业、行业实地接触。”王淑清记得,每年秋天,当地都会举办陶瓷博览会,她都会借此机会,进行一次生动的“教学实践”。

在展会期间,她会和老师们一起带着学生去找陶瓷供应商,让每个学生都提着大篮子亲自挑选“采购”的产品,采购那些有轻微瑕疵,但不影响使用的陶瓷产品。

随后,学生们会自行提炼产品卖点,自由组合“产品包”,以低价在网上销售。直播解说脚本、产品定价、包邮或货到付款等都是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自行探索的。

她发现,经过多次销售、推广练习,学生们对电商选品、直播带货技巧等更加熟悉,技能也更加纯熟。

王树青还呼吁强化教师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有些创业者虽然经验丰富,但很难用教学语言表达出他们的实践经验。”她说,学校老师要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把电商实践经验转化,促进学生消化理解。

夏明寿也肯定了校企紧密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与全国领先的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学生培养、教师互聘’机制,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联合研究横向课题。”

近年来,学校与三只松鼠合作成立松鼠新商学院,每年联合培养60名学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储备中高级人才。同时,校企以新零售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为抓手和主题内容,开发了15本优质新零售教材、5本技能手册,力争实现产学研合作共赢,提升技术技能和人才培养水平。

采访中,有专家表示,电商企业并未深度介入人才培养链条,与学校只是做“一次性交易”。

夏明寿呼吁,企业不要在招聘旺季时联系学校,淡季时忽视与学校的沟通,企业要与学校建立长期深入的合作关系,做好长期的人才储备计划。“另外,有些学生可能觉得电商比较时髦,所以选择电商,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尽快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

因此,每年“6.18”、“11.11”电商大促时间节点,学校老师都会深入电商企业,陪伴实习生一起见证“爆单”等时刻,共同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直接坚定了他们的职业理想。

夏明收说,地方政府对于电商行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有目共睹,包括建设直播人才产业园、跨境电商自贸试验区等。“还要进一步搭建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校共同参与的平台,推动电商教学与农业知识、跨境电商知识、直播运营技术等深度融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实践大赛,精准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校企深度融合是解决痛点的途径之一。”王树青呼吁行业协会发挥组织作用,与企业、学校、政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搭建舞台,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电商人才。

中国青年报、中青网记者王海涵、王蕾、实习生王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