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教授在今日头条发表《我为什么不再愿意在抖音上发医疗视频了?》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反响。
孙宁玲说:“本来抖音这个平台不错……但现在我越来越觉得这个平台有问题,不仅官僚主义,还霸道!……聚集一批有医学和临床经验的医生在抖音平台上推广医学科普,本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我在抖音平台制作科普视频的经历,让我很难再继续前行。”
孙教授在文中详细阐述了她遇到的两个问题:一是平台服务太差;二是抖音后台审核极慢,且没有规律。
在自媒体平台上,医疗相关内容的审核确实比其他内容要严格,这也给想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的医生带来了不便。严格的限制是否有必要?它们是否发挥了应有的监督作用?有没有更好的审核方案?
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很大
然而,网络上科普内容乱象频发
今年4月,抖音发布的《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医疗健康已成为抖音用户最关注的内容之一,每天有2.1万条新的健康科普内容上线,每天有2亿用户从平台获取相关内容。
这还只是抖音的数据,如果加上其他平台,数据量更是海量。有调查显示,近七成的人都有过网络“求医”的经历。不可否认,从网上了解病情和一些用药、治疗知识,可以帮助治疗过程少走弯路,但也存在不少隐患,其中网络医学科普乱象就值得警惕。
首先,一些科普知识没有科学依据,会误导公众。“辣椒用得好,一生无忧”、“大蒜配好百病不侵”、“姜加一物百病通”……各大平台此类内容多得是,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不靠谱的。但这些内容总能骗得了人,总会有人盲目相信,从而延误治疗,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据澎湃新闻报道,今年9月,家住湖南长沙宁乡市的71岁刘奶奶,平时身体挺好,腿脚灵活。但前段时间,她感觉眼睛有些模糊,随后在手机上看到某平台有人说吃鱼胆能清热解毒、清肝明目。于是,她一大早就买了一条活草鱼,然后直接把生鱼胆吞了下去。晚上8点半左右,她感觉头晕目眩,浑身无力,伴有恶心呕吐,到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鱼胆中毒、急性肾衰竭、急性胰腺炎。
这些所谓与医疗相关的内容不但不能给患者带来健康,反而会危害人们的健康。
其次,盲目听从所谓的“网红医生”损害了患者权益。如今网络上的“网红医生”很多,他们的“真心话”讲解很容易获得一些人的信任。但有些“网红医生”其实有既得利益,甚至成为一些品牌的代言人,让人防不胜防。
媒体曾曝光“网红医生”卖货现象《网红医生的商业秘密:个人IP明码标价、大号吸粉、小号卖货》。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严查利用职务、身份直播卖货的医务人员。在被明令禁止后,这一现象虽得到整改,但背后的利益链条难以彻底斩断,大有另起炉灶的迹象。有的账号打造医学生、配方师等职业人设,未经平台认证就穿着白大褂,以专家的口吻推荐产品;有的医学博主转投其他网络平台,继续通过科普视频违法指导看病诊疗。
例如,2022年8月,彭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则科普视频。视频中,一名身穿白大褂的男子正在讲解男性疾病,自称来自北京某公立三级医院,从事中医男科工作30余年。该平台认证账号显示,该专家为北京某三级中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知名专家,专攻多种男性疾病。彭先生给该账号发私信后,很快便有一名自称是医生助理的人打来电话并加了微信,称看专科需要预约,并通过微信发送了100元的挂号付款链接,但收款人却是北京某民营诊所有限公司。
鉴于此,各平台确实应该加强监管和审查,防止有人钻空子。
监管虽严,但效果不佳
人们需要定期的、高质量的科普内容
正如孙宁玲教授所说,平台监管很严,但为什么一些假科学、假医生就难以杜绝呢?
有网友留言:
普通的科普视频不一定能做得很好,但是平台上那些关于伪科学、假医生的视频却做得很好!
这就叫劣币驱逐良币。
不少网民反映,自己每天都要向老年人讲解,不要相信这些平台上的伪科学;也有医生反映,现在病人什么都直接在短视频上搜索,他们宁愿相信病友,也不愿相信医生。
既然平台上的伪科学已经伤害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没有人审查呢?
事实上,以抖音为代表的很多新媒体平台,对专业人士发布内容都有很多限制,但对于没有任何专业标签的普通人,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发布伪科学、博眼球的内容,这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所以有医生说,临床工作已经很繁重了,做科普就是利用休息时间,花了很大力气却经常被封号,没有收入,所以我们就不再在抖音上做科普了。
当前科普领域的各种乱象,更加凸显了专业医生进行高质量科普的重要性,要想查清事情的底细,必须让这些专业医生发出声音。
对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严格控制
医学知识专业性强,科普的意义在于传播疾病的理性知识。因此,医生应充当健康科普的“主力军”。今年以来,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措施鼓励医生进行医学科普,甚至与职称晋升挂钩。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措施,允许有资质的医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科普,各平台要严格审核医生资质,防止有人在网上冒充医生。
2.加强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医疗平台的监管,制定完善自媒体法律法规,明确自媒体平台的责任和义务,严厉打击违规行为,维护行业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投诉举报机制,确保受众发现异常后能及时反馈,以便平台尽快处理。
3. 医生应提高科学素养,平台应做好服务
目前,很多医生都愿意做科普,尤其是看到很多患者“急着就医”,他们无比焦急,迫切地希望传播自己的医学知识,帮助更多的患者。但很多医生对自媒体平台的规定不太了解,比如药品商品名不能出现,不能诱导消费等,这是明确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利益冲突的存在。虽然很多医生做科普是出于公益目的,不涉及利益,但科普内容中难免会出现相关禁词,导致审核不通过。所以,作为医生,如果想在平台上做科普,还是要提高自己的素养。
此外,平台还需要提供相关服务,及时解决医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为医生提供支持。
很多医生做科普纯粹是为了大众健康,牺牲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正如孙宁玲教授所说,“我每天在医院上班,晚上做科普视频,在张志英医生的帮助下,学会了一些操作方法。我做一部视频的时间很长,写医嘱要1个半小时,拍视频要1个半小时,写文字上传要30分钟,自己上传一部视频至少要4个小时。”
我们迫切需要专业医生的科普知识,这也是公众的期待。当前科普乱象应得到有效监管,审核不应成为优质医学科普知识的障碍。平衡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自媒体平台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强监管,推动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应提高监管意识,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医生应提高媒体素养和职业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专业、科学的医学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国民。
编辑:王申崇
回顾丨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