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医院医疗直播代运营培训|调查| 医疗科普短视频走红,主播到底是医生还是演员?

发布时间:2024-10-13

“补肾健脾只需几块钱”“吸烟者如何备孕”“名医教你正确洗脸”……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医学科学普及成为不少短视频平台的“流量密码”。但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数万点赞很可能来自于不懂医学的“全职作家”;而一些身穿白大褂、持证上岗的“权威”医生平台上的人实际上是由公司操纵的“演员”。

现象

视频内容以流量为主

“这是欺骗脱发人群的最好办法!我负责任地告诉你,脱发是一种皮肤病,用多少洗发水都没用,每天需要口服1毫克药物。”短视频平台上,来自广州的长沙、珠海两地不同医院的皮肤科医生齐声对着镜头说出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台词。

“我在同一天观看了这三个视频。”家住东城区,有轻微脱发症状的杜先生说,“平时看视频的时候,都会关注与脱发相关的医学科普,就连医生关于脱发的科普建议也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应该不会那么相似吧?”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脱发”发现,不仅有皮肤科医生在做脱发科普,全国各地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不同科室认证的医生也纷纷发布内容类似的短视频“跨科室科普”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位拥有30万粉丝、在江苏某三甲医院工作的心脏病专家的账号上,一半以上的视频都在“防脱发必看”、“祛痘秘诀”、“美容小细节”等科普内容《心脏病科的医生为什么不讲冠心病》但他们却谈论脱发和医美?”杜先生无法理解。

在这些“跨部门科普”医生发布的视频中,与脱发、医美相关的短视频很容易获得过万点赞。此类话题也成为短视频账号快速增加粉丝的“法宝”。

在电商平台销售的“医生个人品牌建设”视频课程中,“培训师”直接总结了一句话:“多教医美皮肤科,或者妇科男科,流量大就做什么。”别自己做。”我想选一个话题。”

事实上,妇科、男科科普短视频不仅是“跨部门科普”的重灾区,而且往往存在低俗内容和“色情边缘”。在这类视频中,医生散乱地进行健康科普,策划了一系列“爱上医生”的情节。评论区的讨论也集中在医生的外貌和身材上,大多与医疗健康无关。

记者调查发现,制作这些同质化、低俗科普短视频的并非假医生。他们都通过了各个平台的资质认证,并在国家卫健委网站上执业注册,因此拥有较强的公信力和一批忠实的粉丝。 “但他们都是‘演员’,都是MCN公司(网红运营公司)在幕后控制的。”在短视频平台拥有近150万粉丝、在上海一家三级医院工作的王医生透露。

幕后

“演员医生”被公司操纵

“运营公司多次联系我,希望我配合他们。”王博士于 2017 年开始在互联网上发布科学内容,现已成为领先的医学科学博主之一。 “公司提出的合作模式是直接接管我的账号,他们会帮我选选题、写剧本、剪辑视频、回复评论区,我只需要在镜头前说话就可以了。” ”。

王博士拒绝了这样的邀请。他每天下班后坚持更新一段科普视频,时长从十几秒到几十秒不等。视频内容是他自己构思的。构思完成后,他直接将其记录到摄像机中,然后用电脑添加字幕并进行简单的装饰。 “整个过程只需要半个小时,根本不需要运营公司帮忙。”王医生表示,“就普通医生的工作量而言,每天更新一个视频基本上已经是极限了。只有与公司合作的医生才能频繁更新。”

据王博士介绍,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曾有意接管王博士账户的运营公司。已从这家运营公司辞职的田女士告诉记者,该公司原来的主营业务是代妇科医生、男科医生操作账户,现在开始涉足皮肤科、医疗美容等领域。 “代理运营号的选题、视频剧本都是我独立完成的,我不是学医的,是学金融的。”田女士说,“和我们合作的医生几乎没有输出任何内容。短视频平台上用户很多值得信赖的医生账号都有专业的视频导演做后盾。”

根据田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在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搜索了多位与这家运营公司签约的医生,发现不少医生的个人账户IP地址(网络设备使用地址)并不存在。与其执业医院在同一城市。 “这是因为运营公司和医院分属两个地方,同一家公司签的医生来自全国各地。”王医生解释道。

“我知道医生与运营公司合作是很常见的事情。”王医生说,“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话题库,里面有高流量的视频剧本,公司直接把现成的剧本交给医生,医生看就行,所以被称为‘演员’。”为了打造“高流量”话题库,运营公司要么批量抄袭洗稿,要么走“排挤”路线,要么危言耸听兜售焦虑。杜先生当天看到三位医生说了同一个“台词”,表明视频剧本“脱发的人最容易骗钱”。该视频脚本来自主题库。

“那我跟运营公司签合同又怎样?我说的这些并没有什么坏处,我比较喜欢看。”在博士评论区王老师的视频质疑“演员医生”的视频,也有人支持这种运营模式。 “科普的目的是公益,但公司的目的是赚钱,两者是矛盾的。”王医生回应称,“即使有明令禁止医生直播带货,企业依然会钻空子牟利。”

2022年,国家卫健委等九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利用职务和身份开展直播的工作人员。在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工作的李先生告诉记者,新规出台后,医生合作运营公司的“流量变现”方式变得更加隐蔽。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发现,一些医生的账号首页链接着销售产品的“商店”,而商店中的部分产品与医疗健康无关。 “这是一个硬广告,软广告也有很多,虽然公司不会让医生在视频中直接说出品牌名称,但会刻意嵌入品牌的经营理念、产品的有效成分以及一些洗脑技巧。”进入视频。”李王先生表示,“这类软件大量集中在医美领域。”

“这种排水协商显然不合理。”王医生说道。中医问诊一定要查脉,通过视频是无法确定脉象的。国家卫健委还明确规定,不得对首次就诊的患者进行互联网诊疗活动。但短视频平台上仍有患者视频问诊后转账买药。

“只有公司帮助他把短视频号做大做强,才能有更多看科普视频的人来找他微信支付看病费用。”王医生表示,“但短视频平台不会在意,因为咨询过程发生在平台之外。”

建议

不能让市场主导医学科普

面对短视频科普乱象,医院和短视频平台能否发挥监管作用?

“目前行业内还没有权威、详细的指导意见。”王医生说道。北京东城区一家三级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医院一般要求拥有自媒体账号的医生进行注册,并告知医生发布短视频的科学严谨原则,“但医院人手不足”记者发现,不少医生在自己的账号首页简介中强调,“言论仅代表本人,与所在医院无关”。

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健康传播学者苏静认为,医院应对执业医生与运营公司的合作有所了解。 “医生的主要工作是在医院提供诊断和治疗,因此如果他有其他副业或劳动关系,应该充分告知医院。”苏静说,“我们要重申医疗的公益性,不要让市场主导医学科普。”

但在没有短视频平台的情况下,了解医生与运营公司的合作关系并不容易。以今年某短视频平台发布的声明为例。该平台声明“不支持也不鼓励MCN运营医疗健康认证账号、绑定MCN等”。然而,它却默认让很多医生在自己的账户主页上隐藏自己和运营公司。合伙。 “充分告知用户哪些医生账号与公司合作是最基本的。”苏璟说道。

苏静建议,在短视频科普业态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行业协会、医疗管理部门等相关机构可以指导出台更细化的行为规则。 “医生写科普专着,会有出版社审核;做电视科普节目,会有传统媒体帮忙审核。”苏璟表示,“在科普短视频领域也是如此,应该划定谁的责任,明确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