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直播营销培训费用|上游315·直击直播乱象|宝妈399元买简单讲义后被拉黑,揭秘注水课程入坑套路

发布时间:2024-07-11

开场白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播行业已成为当下最火爆的社交媒体形式之一。然而,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乱象——一些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打法律的“擦边球”,直播内容晦涩、低俗,甚至涉及诈骗等违法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生态,也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年两会上,直播也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表示,为促进网络经济健康发展,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建立长效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对网络直播电商的监管和规范引导;一位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数字平台立法的提案,希望通过完善立法等手段,加强网络乱象治理。

在3.15消费者权益日临近之际,上游新闻推出《直击直播乱象》系列报道,揭露直播领域各类问题,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并邀请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共同探讨如何有效治理直播乱象,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网络安全的守护者,共同维护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

近日,一位在某平台开网店的安徽妈妈在直播间花费399元购买了平台新用户开店付费知识课程。然而卖家只发了简单的课件讲义,让她自行学习。当她咨询时,所谓的“陪读”老师给出的答案并不准确。她感觉自己被坑了,退款请求被拒绝。

上游新闻记者(报道邮箱为baoliaosy@163.com)发现,不少网友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有的在直播间购买课程,花费数千元,在发现“商品与描述不符”后,也面临退款困难。

妈妈投诉:花399元买了开店教程,却被屏蔽了直播间

安徽妈妈徐女士(化名)2月初在某平台名为“小凉XX”的直播间下了订单。她告诉上游新闻记者:“看了很多直播间,因为这边的价格不高,所以就想碰碰运气,买一个。”

付完钱,徐女士就被客服拉进了一个群,“群里一共七个人,六个是他们所谓的‘陪播老师’,就我一个客户。客服随后给我发了自学课件,其实就是其他直播间也免费发的简单讲义。你自学完之后,他就不会再联系你了。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问他,但他的回答不准确,你还是去百度或者问某个平台的客服比较好,这样很累。”

“过了几天,他又开始联系你,夸你课程多好,然后让你买2600多元的课程。”徐女士这时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坑了。

编辑搜索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个字符)

直播间卖产品的教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最让我感觉被坑的是,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他的直播间又在直播,我想进去看看,结果发现自己被拉黑了。客服解释说,老学员进直播间,会影响自然流量和官推,但如果是普通直播间,学员会被拉黑吗?”

徐女士要求退款无果后,向某平台客服投诉,虽然没有拿到退款,但原来的直播间被封了,“但很快发现,商家又换了个账号,继续在直播间卖课程。”

记者经历:免费教程被当做诱饵推销高价课程

与徐女士经历类似,刘女士(化名)在直播中看到某平台一个名为“老余XXXX”的账号在售卖“陪你去某平台开网店”的服务,于是2023年12月4日,她通过微信转账1780元作为“陪你”学习费用。“当时商家老余承诺会亲自一对一“陪你”,还承诺带货到某平台拿到满意效果,引导消费者上微信,解决网店问题,但后来这些服务根本就不提供了。”

今年1月6日,刘女士与商家协商退款,但对方至今无视她的回应,刘女士只好向微信及官方平台投诉,但至今未收到退款。

冯女士(化名)也购买了某平台开店课程,她分别支付了999元和1999元购买后续课程。“付款前,他们说了一大堆好话,好像在某平台开店就像捡钱一样容易。付款后才发现,他们说的其实并不多。我跟着教程学了两个多月,只下了一笔订单,还是按成本价卖的,一点利润都没有。”

“我真的没办法,每天选品、找材料、货源、做笔记,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却没有所谓的好数据。当我质疑他们的方法,要求退款时,他们根本就不回复,不解释。”冯女士说:“我对比了他们教的方法,其实都差不多,不复杂,爆款的几率也很低。他们完全没有考虑学员的实际问题,有货源就不用交课程费了。”

上游新闻记者在某平台购物频道选取了两个售卖教程的商家进行咨询,一位客服人员发来一些某平台开店教程,在确认记者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做笔记、维护店铺后,开始推广私人教练“跑步陪跑”服务,这项服务原价5980元,现售价2680元。

在产品提示中,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有一行写着“下单后不接受退款”,经询问后,客服表示:“三个月内按照流程操作,如果没有赚到钱,可以退款。”

编辑搜索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个字符)

某平台售卖课程博主的个人主页。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徐女士称,商家也向她承诺了同样的事情,“但到时候就会说是你的问题,不会退​​款。”

上游新闻记者还联系了某平台一位销量超过800台的商家,声称“前互联网巨头运营专家、《咱们聊聊》青年代表蒋某某”开设课程。相关课程价格从799元到19800元不等,并留言“不支持无条件退款”。不过,上游新闻记者搜索《咱们聊聊》节目,并没有找到这位“青年代表蒋某某”。

该客服表示相关课程无法退款,并解释相关课程为录播课程,“有时候是学员自身不努力,不能说是课程的问题,我们60多岁的大妈级别的学员也下过单。”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抖音及某平台商城上有一些课程号称可以让用户零基础知识也能开店,以“多对一运营支持”“为客户量身定制方案”“导师实战经验”等卖点,通过直播讲解,用199元、399元的低价吸引网友下单。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上游新闻记者以“知识付费”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计发现1500余条投诉,其中直播间虚假广告投诉达400余条。

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付费知识市场规模将达到2808.8亿元。巨大的利润空间背后,各类付费知识产品层出不穷。从早年的理财课程、育儿课程,到近两年的Metaverse、ChatGPT,以及现在的AI模型Sora,大量付费知识课程吸引了不少希望通过创业赚钱的妈妈、大学生。然而这些课程中不乏通过伪知识、深度套路收割大众的博主或机构。

业内人士揭秘:四步走让你陷入注水课程陷阱

近期,被誉为“中国人工智能教父”的李一舟在知识付费领域大获成功的同时也引发巨大争议,用于销售课程的微信小程序“一舟一课”也已停用。

上游新闻记者发现,在针对李一舟课程的投诉中,“注水”频频出现,不少人抱怨“大部分信息都是网上公开的,价值不大”。

成都一家MCN机构负责人告诉上游新闻,目前市面上比较水的付费知识服务,主要是一些教人如何变现的课程培训,比如各类写作课程、音视频剪辑课程、私域流量转化课程等等,基本走的是“免费流量—制造焦虑—劝人买课程—付费掉坑”的路子。

编辑搜索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个字符)

受访者提供的付款记录。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坦言,行业内确实有很多人只顾短期利益,盲目套用公式化、包装化、营销化,用夸张的说辞吸引人花钱,课程内容却拼凑起来,难怪被视为“割韭菜”。

此外,发现商品与宣传不符后难以退换货,也是消费者抱怨的问题。业内人士坦言,由于付费知识产品属于非标产品,因此没有统一的课程评价标准。“付费知识产品是用户主动购买的,付费知识产品不同于实体产品,每个人对课程的体验都不一样,是否真的‘与宣传不符’,往往见仁见智。没有明确的标准,消费者想要获得全额退款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低价课程,基本不接受退款。”

专家建议:建立质量监管体系和退款机制

“以‘免费课程’、‘免费教材’吸引后续付费,是常见的营销策略。”江西朗球律师事务所律师万浩表示,如果课程销售方收取费用,但不能保证课程内容与宣传一致,则可能涉嫌虚假广告或欺诈,面临法律追诉。

河南泽金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一般来说,知识付费产品不支持退款,这是由知识产品的特性决定的。知识付费产品时效性强,一旦售出,产品就失去了价值,消费者购买后无法确定是否学习或使用产品。“因此,大部分知识付费产品一经售出,均不支持退款,只有少数知识付费产品在购买时注明,满足一定条件可以申请退款。”

编辑搜索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个字符)

另一名在某平台销售课程的博主的主页。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炜表示,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付费行业的管理日趋严格,相继出台《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但在实践中,一些用户或主播为逃避监管,会“打擦边球”,如不进行资质审核、授课内容不局限于某一领域等。这导致平台难以对每一个海量用户的直播内容进行有效监管,给知识付费行业的监管带来不小的困难。

朱炜建议,知识付费行业应逐步设立准入门槛,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平台也应加强内容审核,承担起审核监督的责任,加强平台对知识付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

也有专家建议,应建立质量监管制度和退款机制,引导行业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内容进行深耕,打造良好口碑,跳出只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包装营销怪圈。

据广州日报报道,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彭顶岱建议,应建立兼顾政府监管、平台自律、公众监督、专家扶持的多元治理体系。一方面,应设定科学合理的准入门槛,建立用户评价反馈机制,搭建用户监督创作者的互动平台;另一方面,根据知识付费行业属性,引入行业专家对课程质量进行权威评估。“知识付费应超越过度营销和包装的阶段,建立可信的知识付费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满足消费者‘物有所值’的核心需求。”

上游新闻记者 唐昊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