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账号短视频推广培训|【中国科学报】撒播知识 传递美好----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4-09-2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必须把科普工作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学报、中国科技馆等部门始终站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的最前线。

2019年3月21日,字节跳动中国(以下简称字节跳动)联合上述四家机构发起“豆智计划”,呼吁权威科研机构和高校师生通过短视频方式传播权威科学知识,推动全民科学素养提高。

截至2020年2月29日,字节跳动抖音平台上粉丝数过万的知识创作者达9万名,发布知识视频超过2586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2.4万亿次。抖音已成为中国全民共享的最大知识平台,知识内容成为抖音增长最快的垂直品类之一。

在“抖音计划”启动前,抖音联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科学报社,深度探索短视频与学术的关系,联合发布《知识的全民获取——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短视频正在带来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获取三个方面的关键变化,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年轻人探索知识的重要工具。

字节跳动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张楠表示:“知识是好奇心幼苗生根发芽的最好养分。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知识传播方式。如今,短视频成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大众的分享和共创,提升了传播效率,实现了知识的普世化。”

在抖音与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报社等机构的合作下,“抖音知识计划”应运而生,旨在呼吁权威科研机构和高校师生通过短视频传播权威科普知识,促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为保障抖音平台知识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该计划成立了首届抖音科学顾问团,成员包括13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中科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52位专家学者,为抖音平台知识内容提供安全保障。此后,又有15位专家学者加入,科学顾问团力量更加强大。

随后,“豆瓣短视频科普知识大赛”启动,大赛共吸引99家单位参赛,共收到投稿作品1078篇,累计观看量达5亿次。

在“抖音知识计划”的推动下,抖音已形成学科日益全面、创作者多元的立体知识内容生态,这些创作者中,既有两院院士等科学家、教师,也有科普爱好者、乐于分享知识技能的“草根专家”、官方科研机构等。

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小红的话说,“徜徉在知识的生态系统中,我有时能跟随戴建业老师在‘视频绝句’中直接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美;或被‘陆老师玩骨头’所吸引,进入一个我以为这辈子都不会有机会涉足的古生物、古人类研究世界,对比2.4亿年前的盾齿鲸背骨与龟壳的区别;或沉迷于孙志立老师惊艳的英文配音,迅速成为他的粉丝,快速轻松地学会拼音连读。”

2019年9月,抖音为知识创作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解决方案,上线“收藏”功能,方便创作者系统性地梳理、发布知识框架体系;在运营激励方面,抖音将知识创作者优先纳入“创作者成长计划”,从平台资源、创作者培训、商业变现等维度为知识创作者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在内容创作工具方面,抖音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字节跳动平台责任研究中心推出平台首本《抖音知识创作者手册》,公布知识短视频创作的官方方法论。

2019年12月的抖音创作者大会上,抖音宣布创作者学院计划,提供包括平台规则、制作、运营、粉丝增长、变现方式等一系列官方辅导课程和全方位的内容运营指导;公布了“抖音2019年度知识创造者”,包括抖音最酷的科学家——“玩骨头的陆先生”、抖音最生活化的心理学家——“人体观察所”、抖音最实战金融理论推动者——“甄大虎”、抖音最萌动漫知识达人——“柴智道”等21位年度优质知识达人并进行表彰。

继“抖音知识计划”之后,其他互联网平台也推出了多种服务知识传播举措,知识内容在互联网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王小红认为,这一趋势体现了互联网内容由过去单一的娱乐向知识的升级,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带动了互联网内容行业的价值转移。

TikTok践行的知识传播与可达性方式,呼应了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对“教育的本质”的阐释: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令人敬佩,更令人美好。

编者注

值此“豆知计划”启动一周年之际,本次专题邀请了参与计划的科普顾问团的数位专家学者、科普博主,畅谈一年来对“豆知计划”的感受与期盼。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

数学追求“少即是多”,短视频亦然

抖音的科普要求只有3分钟,很有道理,听说一般的演讲不能超过8分钟,不然大众很难吸收。

最近看到一个数学家华罗庚的视频,讲的是初等数学(小学和中学要学12年),但是讲了几分钟,因为讲的太少了,只讲了几类数,几何方面只讲面积(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圆形),少得惊人,让人很有信心!

他知道的最多,但说的却最少,所以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比如他普及最优化方法的时候,就讲了黄金分割率,0.618,一个数字而已!

有一次我打车去开会,司机问我:“你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带孙子,到处跑,干什么去了?”我说,我是数学家。没想到他立马说:“哦,0.618!”司机居然记得华罗庚说的这个数。所以少即是多。抖音应该多宣传华罗庚的故事。可惜华先生的视频没有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这方面,张敬忠院士做了最简单的事情,希望抖音多宣传。

为什么普通民众也要学微积分?因为数学不只是专家才需要。一个学生告诉我,他一个亲戚是厨师,要去巴黎参加一个厨师培训班,临走时问他要学微积分。他很好奇,问:“你当厨师,为什么还要学微积分?”他的亲戚说:“这个培训班要学微积分。”我这个学生很惊讶。

就拿最近的疫情来说,疫情的指导,需要随时随地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分析,不然怎么指导这场战斗呢?所以一切都离不开数学。

可惜的是,大众还是惧怕数学的,包括文化界的名人和人才,但这会影响他们的视野。最近我看了北京电视台的节目《春妮的周末时光》,里面提到名人和人才也惧怕数学。所以抖音有义务普及数学。

金勇(中国工程院院士)

“豆智计划”让知识变成乐趣

一个没有知识的国家不可能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必须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只有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才会有杰出的人物和卓越的贡献,因此科普在提高国民智慧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科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必备技能的人做不好,有足够技能的科学家又没时间、不愿意做,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普工作一直处于低谷。

我是做化工研究的,对我来说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改变大家对化工的误解。现在社会上有些不法小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一些劣质原料,不建环保设施,很容易造成污染,发生爆炸、燃烧等事故,这也造成了大家对化工的误解。其实化工可以很安全的,美国是世界化工大国,很少出事故,新加坡地方小,一些大型炼油厂、化工厂,与繁华城市只有一河之隔,却很安全。

当今文明社会是靠化工支撑起来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化工,高科技产品离不开高科技原料。但普通百姓看不到这些,很多家长对孩子去化工系有疑虑,每年开学的时候,家长都会围着我问:“孩子在这里会不会中毒、受伤?”这都是误区,我们需要把真实的情况传达给大家,改变大家对化工的认识,让大家放心。

我们做工作不是为了拿奖、赚大钱,而是因为工作本身就很有趣。很多人的工作不是被大家认可的,但是他们很开心,过程中得到的乐趣就是最大的回报。抖音也是一样,把知识变成乐趣,让大家开心地接收知识。我认同这个做法。

我们做的工作针对的是不同的人群,我的工作针对的是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希望引导他们选择专业,引导他们研究的方向。抖音的目标是大众,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兴趣。

我建议“豆智计划”走出去,多听听不同人群的意见,大家不管什么社会地位,什么知识水平,只要善于思考,都会有一些好的想法,“豆智计划”可以向他们学习。

刘嘉琪(中国科学院院士)

牢记娱乐的规模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科普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普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来,科普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内容和形式也逐步丰富起来。

抖音作为新兴的传播平台,视频生动,拉近了人们与知识的距离,比较适合年轻人。我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看抖音,但自从做了专家顾问后,闲暇时也会看,有些内容确实不错。

抖音本来就是娱乐,太多严肃的东西反而没有吸引力,所以没必要有太多限制。但娱乐的尺度要把握好,既能把知识和思想包装得有趣好玩,又能传播科学的思想和精神,避免低俗。

邓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可惜顶级成就不为人知

利用抖音这个短视频平台进行科普,给人一种轻松活泼的感觉,容易接受。在对抖音还不甚了解的时候,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大多数科研人员都认为抖音纯粹是娱乐性质的,后来通过“抖智计划”了解到,这个平台也欢迎知识的传播。去年我们研究所也开通了抖音账号,在抖音上发布一些科研成果、科普介绍等内容,并结合相关动图,效果比单纯的讲解和发宣传海报要好,这给了我们一种新的宣传方式。

其实科普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法,我们一直支持科普,鼓励大家利用不同的媒体平台,进行不同形式的科普传播。

有些科研人员认为自己的研究很专业、很深奥,普通人看不懂,所以不愿意做科普。我不同意。不管多难的科学问题,都是可以传播的。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也是深奥的学术成果。但每年大家都关注,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解读,确实让普通人知之甚少。所以,只要用心去做,针对不同的受众制定合适的方法,就没有不能传播的科学知识。

一方面,科研人员积极传播科学,提高民众的科学素养。现在谣言泛滥,往往是因为普通民众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

另一方面,从科研本身来看,我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因为有了经济保障,科研才能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所以我们有义务告诉纳税人这些钱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意义。越是前沿的科学知识,越少人去做,同行的也越少,但耗费的人力财力却是巨大的。如果这么大的投入,最后取得了成果,却很少有人理解,那岂不是极大的遗憾?

在我们目前的实践中,讲清楚一个科学问题至少需要5分钟,我们希望尽可能严谨,避免产生误解。但用户普遍接受的短视频时长在1分钟左右,只能给人一个大概的印象,无法精准阐述科研成果。如何在娱乐性和严谨性之间取得平衡,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卢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

为严肃的生活添加一些情趣

我在2019年6月注册了抖音账号,因为一直以为抖音是年轻人的视听娱乐平台,接触之后发现抖音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科普平台,我们科普很多时候面对的也是年轻人,抖音有很好的用户基础,又能给科学家流量支持,可以发挥彼此的优势。

注册抖音账号后,我一直在思考发什么。偶然有同事说,我们古生物学家研究动物骨骼,我们研究鱼。那么我们吃鱼的时候,可以把鱼骨拼凑起来给大家看,介绍相关的动物进化知识。我觉得很有挑战性。发完这个视频后,我的粉丝突然从0增加到几万。

后来我拼了一根鸡骨头,有粉丝评论说像恐龙,然后我又说鸡的祖先其实是恐龙,粉丝会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如果只是展示一具完整的现代骨骼,讲它的祖先和进化,估计大家不会感兴趣。

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拍视频,第一次拍的时候连呼吸都不敢喘,上厕所都不敢上,后来才发现其实中途是可以剪辑的。

虽然视频不到一分钟,但每一段视频的拍摄都要花六七个小时。虽然我们专业学习了十几年,知道每块骨头的名称和联系关系,但我们并不是熟练的标本制作者,所以我们做出的骨架肯定不是最漂亮的。但或许有一种拙劣的美,很符合用边角料做主题。我们吃的都是骨头,不用现成的骨头,我们想用科研的能量来做科普,这或许也是吸引粉丝的原因。

对于一线科研人员来说,科普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不能只挑人们爱听的说,好处是可以结合科研人员的亲身经历和科研趣闻,不仅提供知识点,还能解释这些知识是如何发现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从而传递出逻辑推理的精神。

希望抖音以后能吸引更多科学家加入,如何让更多科学家愿意做科普,我们要支持他们。“抖智计划”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希望可以坚持下去,让平台和科学家共同成功。生活不总是严肃的,我们需要加点料。

陈政(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师)

账号联动 打造抖音版“科普中国”

在短视频平台做科普,和常规做法不一样。过去我们认为科普的目的是为了教人一些东西,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环境简单的时候可以实现。但在抖音做科普,应该在人们比较放松、其他娱乐诱惑很大的时候做,所以创作者只能把兴趣点放在前面,在三到五秒内抓住大众,然后再解读,解读不能太复杂。

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长和“抖音计划”的实施,抖音在科普知识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涌现出大量原创科普内容。

抖音在科普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光是这一点,我觉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至于能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不主张一开始就给它这么大的“负担”。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不是一个短视频平台就能完成的。希望“斗智计划”能够继续下去,让更多专业工作者占据科普阵地,在视频的拍摄、发布、互动等方面不断探索短视频科普的方法,让“科普旋风”刮起来。希望账号之间形成联动,形成抖音版的“科普中国”,分门别类地收集靠谱的账号,方便感兴趣的用户进一步了解。

对于我来说,在发视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短视频平台的内容活跃期比较短,从发布之日起,一般一两天内增长速度就会很快,然后就下沉了,很少有人能看到。至于物理科普,最基础的内容基本50到100个视频就能覆盖。为了避免重复,我一般不会发以前发过的东西,导致很多人看不到部分内容。希望系统的分发机制能够平衡一些,现在有了“收藏”功能,对这个也会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吴宝俊(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科普需要平台的额外支持

放眼中国,拥有科学背景的内容生产者极其匮乏。

如今,中国互联网上推送科学内容的媒体,大多没有科学背景,有科学背景的人往往都身处科学界,真正从事科学知识传播的人寥寥无几。这就导致互联网上广为流传的科学内容,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知识,而正确的知识往往只存在于象牙塔里。

抖音平台迎合了成年人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节奏,我很看好,这是信息时代的未来。所以我参与了“抖智计划”,希望在短视频媒体这个有前景的平台上构建科普生态,帮助抖音招募更多有科学背景的内容生产者,从事科普知识的传播。

这件事情的意义比我自己的短视频创作要重要得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介绍了一些我熟悉的科普专家、一些官方科研机构、一些科学出版社跟抖音对接,希望他们都能加入抖音这个大家庭,成为科普内容的创作者。

科学家的主要工作是科学研究,创作科普内容只是兼职,因此他们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创作科普内容上。科学家也不可能像自媒体网红那样每天花几个小时拍摄短视频,所以科学家独立创作的科普内容在视觉艺术表达上往往比较粗糙、低劣,这也影响了科学内容的传播。

这意味着科学家需要与专业媒体合作,但这种合作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往往难以为继。科学家创作科普内容往往无法直接盈利,否则会受到本单位的限制、同行的抵制。

目前舆论普遍认为,科学家做科普是“责任和义务”,但如果完全没有盈利,就没有资本投入,也很少有媒体团队愿意合作,这让大部分从事科普内容创作的科学家都困在了自己的小圈子里。

我认为科学家创作的科普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时,需要平台额外的支持。平台不应该把科普内容和其他娱乐内容一视同仁。因为娱乐内容是可以盈利的,只要吸引到足够的关注,就能通过广告赚钱,养活自己的团队,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无法直接盈利,科学家账号无法接广告,无法直接赚钱,无法支撑一个团队,进入持续创作优质短视频的良性循环,因此,如果没有额外的支持,科学家账号创作的内容必将淹没在浩瀚的娱乐内容中。

赵旭茂(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

期待普及“质量认证标志”

利用抖音发布科普视频是一个创新之举,是科普的一种尝试,用大家都喜欢的方式传播知识,让科学知识更加立体。

如果想在以娱乐为主的平台上更广泛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拓宽范围。例如,如果我制作金丝猴,我不仅要吸引对动物感兴趣的人,还要吸引普通人。

在发视频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能把动物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关注度就会增加很多。标题也很关键,比如我发《金丝猴抢劫》,大家会好奇怎么抢,其实本质就是讲它的学习行为。但如果我发《金丝猴学习行为》,估计没人看。

随着“豆智计划”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博主加入进来,不少人也打着科普的旗号造谣。希望以后审核机制能够更加完善,为真正的科普账号创造更多有利条件。比如可以设置明显的标志,比如产品质量认证标志。

(本文由本报见习记者刘汝南撰写)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