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保健品直播推广培训|老年人保健品骗局讲座流程曝光:暗藏“谋财害命”的陷阱

发布时间:2024-09-28

7月,在辽宁沉阳建辉君悦酒店举行的保健品营销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一位“医学专家”将蜂胶投进装有敌敌畏农药和大米的杯子里。事情突然变得清晰了。 “专家”称蜂胶为“神药”,立即吸引了众多围观的老人前来购买。

热烈的气氛、煽动性的语言、“神奇”的实验、“资深专家”的判断……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促使老年人购买昂贵的保健品。

但表象背后,却隐藏着虚假宣传,甚至是求富求死的诈骗陷阱

在湖南常德、长沙、怀化、邵阳等地的闹市区,经常可以看到自称中医学院的“专家医疗队”。很多老人都忍不住去参加“义诊”。经过“专家”诊断后,这些老人大多花费数万元购买“天价”保健品。

直到警方介入调查后,老人才得知,自己遭遇了典型的保健品诈骗——公司层层设下圈套,冒充医学院“实习生”获取受害人信息,并将信息告知“专家”,而这些“专家”实际上是农民。 “教授”,然后用“专家教授”的话来夸大“病”,最后利用受害者的恐惧心理,将“三无”产品推销为所谓的“神药”。

老年人正成为保健品欺诈的主要受害者。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保健品年销售额约为2000亿元,其中老年人占比超过50%。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指出,一些保健品“害钱害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要花钱,还可能耽误治疗时机。

《财经》记者根据公开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仅2016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保健品造假案件就有40多起。他们利用“中国养老协会”诈骗、打着“公益”幌子诈骗、冒充医学专家诈骗……骗局层出不穷。

通过梳理上述40起保健品诈骗案件发现,保健品诈骗手段虽多,但仍存在一些常见“套路”——以“赠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前来购买保健品。门;通过“课堂讲课”对老年人进行洗脑;他们打着“专家义诊”的幌子,“诊断”各种疾病;他们利用“喊爸爸妈妈”等亲情卡,让老人花钱购买保健品。

保健品造假为何难以遏制?在保健品企业一系列“连环骗局”的欺骗下,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的老年人很难逃脱骗局。此外,监管部门也很难有效打击保健品欺诈行为。执法的严格,使得保健品造假成为一大趋势。

以“免费礼物”为诱饵

2016年4月的一天,家住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的杨军正在小区里散步。一个年轻人拦住了他,说道:“叔叔你好,我是湖南中医学院的实习生小孙,我们有一些免费的健康服务。书本,我想了解一下你的情况,看看你是否符合接收条件。”

听说可以领取免费图书,72岁的杨军和面前热情的小孙子聊起了“家常事”。过程中,杨军告诉小孙,自己患有关节炎,每月退休金2000多元,孩子经常不在家。临行前,小孙送给杨军一本健康手册,并表示这几天医院将在附近举办“义诊”,会邀请杨军参加。 “平时我一个人在家,很少有人陪我聊天。”杨军10月9日对《财经》记者回忆道,“听说有免费活动,我当然想参加。”

对于像杨军这样的老年人,有保健品公司销售经验的宋喆告诉《财经》记者,这些“三事一物一事”的老人就是目标客户——有钱、有病、健康——有意识,无家可归。负担。

大学毕业后,宋喆应聘到西安肯皇人绿色食品连锁店担任销售员。他表示,在销售中,寻找目标客户是关键。他的公司主打“绿色理念”,主要通过向老人免费送东北大米来寻找潜在客户。 “用8两米就能得到老人的全部信息,包括他们患过什么病、是否购买过保健品、经济状况如何等等。”宋喆说,“先让老人尝尝免费的甜头,再让他们花大钱买保健品。”

许多保健品公司利用了老年人贪图小利的倾向。用米、面、毛巾等“赠品”引诱老年人已成为常态。保健品企业除了通过发传单等“线下”方式寻找顾客外,还会通过微信、电话等“线上”方式。

曾在南京一家生物科技公司销售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陈洁向《财经》记者透露了她所知道的依靠电话销售保健品的“套路”——从相关渠道购买电话清单,然后按培训过的电话单。 “言语技巧”吸引了老人,“阿姨您好,我是小陈,您以前参加过我们公司的送货活动,您还记得吗?现在我们还有活动。为了回馈您对我们的支持,老顾客们,我们公司会给你免费的奖品,你不用付一分钱,拿走就走……”——这样的电话邀请,老人很难拒绝。

广州一家贸易公司在上述保健品电话销售的基础上,还有另一项“创新”。除了设立内部“电话群”外,公司还设立“微信群”,利用电话、微信宣传“陈老师减肥茶”等“三不”保健品,收集目标客户该公司建立了多个虚假宣传网站,并在国内搜索网站上进行宣传,并设有客服电话和微信二维码,一旦有人致电或微信咨询,工作人员会立即进行“一对一”回复。警方发现,短短半年左右的时间,该公司已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招募了2000余名客户。

前述多位曾在保健品公司工作过的人士向《财经》记者强调,在向目标客户赠送“赠品”后,不会急于向其推销保健品。一个“欲擒故纵”的套路就是——“不要急着卖药,而是让对方求着买药”。

以“赠品”为诱饵,收集老人信息、建立初步信任关系,成为一些保健品企业诈骗的“连环阴谋”的开始。

“特殊骗局”洗脑

8月25日,“中国梦·健康梦——酵素肽北京家庭支持会”活动在北京六渡桥逸杰度假酒店正如火如荼地进行。

“酶肽”在会上被“专家”称为“可以治愈任何疾病”。受邀参加活动的40余位老人慷慨解囊,为这种“能包治百病”的“神药”,以每盒6980元的价格购买了40多套“酶肽”。

“酶肽”是否能包治百病,不言而喻。然而,也有不少老年人坚信这一点,并花钱购买昂贵的保健品。

“开会是老年人花大钱购买保健品的最好方式。”以前卖过保健品的陈杰,参加过两次展会。她告诉《财经》记者,“老年人在会上一般会买较少的2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的保健品。”

陈杰表示,参加展销会的老年人往往会经过一轮“洗脑”,对产品和销售人员都有信任基础。另外,老年人喜欢盲目跟风,现场很容易出现不合理消费。

一位曾在保健品公司工作过的内部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由于保健品销售市场巨大,国内有多家销售公司专门组团向老年人销售保健品。高价格。 “开会时,我们经常先讲国家政策,然后讲养老健康,再把要推广的保健品宣传为神药。经过多次拜访,老人通常都会心服口服。”消息人士透露,销售会议通常在一处举行,为期三天。活动时间从1天到5天不等,会根据发布会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整,但一般不会超过5天。 “行业里基本都是熟人,今年只卖胶囊,明年卖床垫,后年卖鱼油,基本上流行什么就卖什么。”

《财经》记者获得了一份会议销售培训手册,该手册名为《保健品会议配合》(以下简称《会议销售》手册),近5000字,涵盖“会前”、“会中”和“会议”。 《之后》各项任务,内容详实、细致。

例如,《会诊销售》手册中提到,“诊脉过程中,专家桌上要有会诊单、医嘱单、白纸、黑碳笔、水”、“工作人员不要忘记观察诊脉”。随时了解客户的状况。”眼球运动的细节,尤其是当专家在谈论产品时,购买的欲望是瞬间的。”“专家讲课时,工作人员配合维持秩序,带头鼓掌,烘托气氛。” 。

“我参加了一个销售会议,现场的气氛让我想自己买一套。” 10月4日,长春建德科技有限公司一位推销巴西绿蜂胶的销售人员向财经记者透露。

以保健品为主导产品的销售已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夸张的经营手段,成为违法违规的“重灾区”。

2015年1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首次设立专门会议营销模式的监管规定。

《征求意见稿》原本规定保健食品不得以讲座、体检、科普宣传等形式非法推销销售,这一条款实际上是禁止俱乐部销售,但遭到不少企业质疑。

在最终的《征求意见稿》中,这一条款被修改为:“通过电话、会议、讲座等方式销售食品的,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这意味着《征求意见稿》最终赋予了这种行为豁免的法律地位。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征求意见稿》在监管层面肯定了出售行为,但同时也解决了出售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的痛点。展销会一旦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就会进入执法部门的监管范围,每一个从事展销活动的企业都将成为依法监管的对象。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