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 朱益民
进入新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健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作为我国健康领域第一部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规定——把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健康促进需要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动员和协调,社区、家庭和个人各自履行健康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因此,健康促进离不开医学科普的帮助,离不开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主体作用。
树立良好的医学科学意识
健康促进是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全球行动,是实现医学社会价值的重要战略。报告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可降低高血压55%、中风75%、糖尿病50%、肿瘤1/3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可降低1/3。减少了一半以上,但他们的费用还不到医疗费用的1/10。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表明,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将平均寿命延长10年,延长一年的医疗费用高达数百至数千亿美元。科普可以帮助公众了解疾病知识,特别是许多损害健康或严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50年来,美国和欧洲根据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实施分级预防,使脑卒中和冠心病死亡率降低了20%。健康促进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履行各自的健康责任。提高公众健康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医学科普是以科普形式向公众传播健康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一项长期活动,旨在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帮助公众学会自我保健。管理他们的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医学科普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医学科普的首要任务是牢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健康事业发展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医学的关键是以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反对和抵制不科学、伪科学的信息。普及健康知识是医院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就是鼓励创作更加科学、权威、易记、好用的科普作品,让更多人掌握和运用健康知识,树立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人。主意。医疗卫生机构贯彻新时代卫生工作基本方针,以预防为主,树立大健康、大健康理念,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进健康促进医院建设,把健康促进理念融入到健康促进医院建设中。制定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制定实施措施,开展各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015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48%。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的目标是: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有效传播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
建立良好的科普机制
在医学科普方面,医疗卫生机构是主战场,医务人员是最重要的创造者和最权威的传播者。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普及给老百姓,让每个人都能理解、记住、运用,让每个人都信任、接受。目标是把我想说的变成你想听的;我说的话变成了我们一起说的话;不理解、记不住的,变成能听、能学的。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负有向患者宣传健康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法律责任。诊断和治疗活动是医生的职责。做好诊疗工作,健康科普离不开医生,必须履行好健康科普的义务和责任。建立从医院层面、科室层面、个人层面推进医学科普管理的工作机制十分必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医院成立医学科普与健康促进委员会,组建全院多部门、多学科团队形成合力,将科普融入医院规划、建设目标、人员培训、激励、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制度,建立科普评价机制,发挥医院主体能动性,增强员工参与的获得感。
营造良好的科普环境
世卫组织制定了五项健康促进主要标准:
(1) 必须创造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和环境;
(二)营造支撑环境,包括硬件环境、人文环境、安全环境;
(三)强化社区行动,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从诊疗转向健康全生命周期服务。医院硬件、软件、环境协调良好;
(4)建设无烟医院;
(5)实施健康教育,制定医学科普健康促进医院标准、规范、指南、操作流程、创意要领等。随着患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公共卫生需求的增加,要求科普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既个性化、多元化、常态化。要利用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语言、文字、内容、插图等以湿润、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公众中,让医生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全社会的科普和健康促进。科普展示深入医院各个角落,科普竞赛丰富专业氛围,科普讲座成为专家品牌,建立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良好沟通。通过医联体,他们可以深入社区,就医体验将发生显着改变,患者对医疗会有更好的了解。组织的“粘性”和自我管理会更好。
培养优秀科普人才
医学科普是一门科学。医务人员要学会如何做好科普,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播疑难难点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体现。在培训医务人员获得更好诊疗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向公众宣传健康科普知识,让公众了解如何做好医疗保健工作,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它们发生了。其实,医学科普的目的就是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实行防治结合,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医院定期开展科普培训。如何让医务工作者尽可能地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和服务,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和创新。
(一)树立全面健康观,强调不仅追求个体身体健康,而且追求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整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整状态。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二)医院要组建和培养科普专家队伍,建立覆盖各科室或科室的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培养青年医生和医学生作为科普创作的骨干力量。
(三)探索创作、选拔、竞赛、奖励、应用等科普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普作品创作和推出,选拔一批口才好、热心科普的医务人员,定期举办科普能力竞赛或竞赛,发现科普人才,建立医学科普奖励制度( (如职称晋升加分、一级评价),搭建好平台,用好科普专家和骨干,包括到基层讲学的专家。
规划好科普创作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为导向,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对家庭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和干预,重点塑造独立自主的健康生活方式。 ——规范健康行为,促进重点人群健康,防治重大疾病。目标是构建多维度的科普作品创作框架体系。科普作品涵盖了老百姓日常健康管理、掌握健康科学方法、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等社会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创作要务实、可操作,选题要紧扣国家政策导向,满足公众需求,回应社会热点。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专业而枯燥的医学知识从象牙塔之巅飞入寻常百姓家。做好医学科普创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科学性,这是基本要求和底线。专家参与科普工作是保证科学性的基础。
(二)要保证趣味性,让公众感兴趣、了解、做好科普,达到让公众了解健康知识的目的。
(三)注重时效性。任何科普都有特定的场景。及时回应群众关心的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选择好的科学传播
医学科普传播可以提升医院品牌,整合科普作品线上首发、短视频跟进、实体图书征集出版、文创产品与文创产品联合开发等多种科普推广渠道。其他立体推广模式。内容经过严格科学审查,所有知识点均来源于文献研究。在传播方面,科学设置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短视频、直播间、科普图书系列等自媒体平台传播序列多层次科普传播链。通过自媒体资源和媒体优势,打造联合媒体整合阵地,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家唱歌、表演科普。用心做科普、用心转化、用热情推广,打造深入群众、深入生活、看得见的医学科普。当前,传播渠道便捷、信息爆炸式增长,各平台上的“健康科普”信息的来源、专业性、真实性、科学性无法被公众辨别,增加了人们辨认谬误的难度。 ,有时甚至造成误导。信息时代背景下,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不能缺少权威、正确的医学科普。迫切需要加强传播能力、覆盖率、产出效率,正是新时代医学科普工作的使命。
抓好科普宣传
推动引导,构建医疗卫生机构医学科普体系,增强社会美誉度和信任度,改善医患关系,帮助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打造从横向到边缘、纵向到下的科普矩阵,打通各类宣传渠道,与主流媒体及相关部门深度合作,联合开设健康科普栏目、联合出版、多媒体传播,让科普深入人心。知识可以快速到达大众。医院提供一定建筑面积的科普工作场所,倡导健康文化,探索定期发布制度,建立“药品+宣传”机制,形成医学专家与宣传工作者联创模式。每篇文章均由医学专家针对医学知识点撰写。宣传工作者结合大众传播特点进行二次创作,使科普作品文字更生动、插图更美观、视频更有趣,有效弥补了医学专家形式化创作的短板,形成了形成人人做科普、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使命的机制和氛围。
探索好的科普评论
科学打造医学科普管理模式。医疗机构将医学科普纳入考核和患者满意度评估,制定专项计划,建立台账制度管理,根据结果给予奖励,鼓励各科室专业特色(健康日)和患者需求(患者协会)开展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科普和健康促进活动,激发、调动、引导和规范医务人员参与科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医务人员拿出获得重要奖项、受到广泛认可、满意度特别高的重要科普成果,并通过评价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有利于转变医院服务理念。过去,只是去看医生并做出诊断。 、治疗,如果通过医务人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有关疾病的科普知识,带动患者及家属自我健康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医院的功能将真正转变。从治疗疾病到促进健康。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