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615-3026 扫描微信

账号直播推广培训|短视频带货培训“套路”多 消费者如何“避坑”

发布时间:2024-10-17

近年来,一直有一些机构以“短视频带来巨额收入”、“帮助学生在各大平台带货”为诱饵销售培训课程。新京报近日报道,一名老师在公共直播课上打广告称“无人直播两个月可赚11.8万元”,吸引不少人报名。然而,在支付数千元学费后,消费者却发现课程质量差、合同内容与直播承诺不符、导师与客服失去联系、退费困难等各种问题。

在媒体报道的一起案例中,某直播间主播自称是与某视频平台正式合作的老师。上课时,他多次图文并茂地提到带货的好处和操作方法,并承诺亲自带领学生授课一个月,无需支付全额费用。退款。

河北退休老人李先生购买了价值2960元的“图文带货1对1会员课程”。她说,她是通过“小助理”发来的链接进入公开课直播间的。然而,购买课程后,我发现老师并没有亲自一步步教他,而是以群的形式直播课程;所谓图文指导,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找材料,复制粘贴。李女士感觉受骗,联系客服要求退款,但遭到拒绝。经过多方投诉,钱最终被退还到1000元,这只是他所付钱的三分之一。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培训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学生投诉的内容大致相似。问题集中在课程质量粗制滥造、合同内容与直播推广内容不符、承诺效益未达到、导师与客服失去联系、退费困难等。

虽然短视频课程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诱导消费者购买课程的套路却非常相似,环环相扣。一般来说,无非就是强调暴利、做出保证承诺、打“情感牌”、饥饿营销等。

举例说明。有培训主播表示,无人直播可以通过带货、推销游戏和电话卡、吸引观众送礼物来赚钱。如果学生能按要求做到,每天保证收入1000元以上,2到3个月后每天就能收入10000元。

在直播过程中,主播还提到了一种“影视推广”方式,就是上传影视短视频来获取流量收入。收入保证110元/件,最高600元/件。播放量最高的前三名账号还将额外获得3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

被各种言论轰炸后,主播还会搞“饥饿营销”,声称这门课程只有15个名额,15天内退学费,课程不全额退款30天内。

但记者查阅退款条款发现,如果乙方接受授课后单方面解除合同,甲方需计算好课时数、服务次数、违约金等条件后,才能退还剩余学费。这也意味着,主播在课堂上做出的“学生30天内未完成学业,全额退还学费”的承诺涉嫌虚假宣传。

假直播培训有哪些值得我们特别警惕的伎俩?作为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对网络诈骗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呢?特约评论员王攀指出,短视频直播培训骗局中没有实物,订单在手机上完成,一般不会引起家人的注意,周围人也很少有机会发现并阻止它。而大流量直播带来的高收入确实非常突出。当培训机构真正承诺零基础的培训和培训时,很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且不仅通过言辞引导消费者上当受骗,还在后续法律文件中挖了重重“陷阱”,设置了各种限制性条款。别说老年人不会详细阅读这些条款,就连年轻人也很少会想到详细了解它们。

黄荣南律师表示,一些机构所谓的退款承诺,包括高额回报,可能会通过语音或视频的方式表达。如果消费者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就不会想到固定口头承诺等证据,最后维权时就会遇到证据不足的问题。发生纠纷后,合同追溯也将变得困难。由于平台采用正式合同,条款与口头承诺之间存在差距。比如,合同中并没有包含“30天内无条件退款”,但主播在直播时确实做出了这样的承诺,而且合同上的签名主体往往不一致,这让裁判机构非常为难。执行法律。庆幸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的立法内容明确,处罚依据明确,执法部门有法可依。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了解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如果消费者付款后才看到合同,如果合同与承诺内容不符,可以要求退款。对于涉嫌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不符合合同的主播,消费者甚至可以要求三倍赔偿,即“三假一赔”。

机构拒绝提供服务的,消费者应当保留通讯记录、支付凭证等证据,并向消协、市监察部门投诉、举报。如果投诉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起诉相关公司,要求退还学费和赔偿金。损失。

看看新闻记者:严向利、尤伟、阮力

北京市朝阳区公安局公备案号-110105001113 工业和信息化部京ICP备案号 京ICP备2023035641号-3